当前位置:管理类联考>写作

问题:

简述题:论证有效性分析: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,选择若干要点,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,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。(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: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,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,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,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。)默默无闻,无私奉献,虽然是人们尊崇的德行,但这种德行其实不能成为社会的道德精神。一种德行必须借助大众媒体的传播,让大家受其感染,并化为自觉意识,然后才能成为社会的道德精神。但是,无私奉献的精神所赖以存在的行为特点是不事张扬、不为人知。既然如此,它就得不到传播,也就不可能成为社会的道德精神。退一步讲,默默无闻,无私奉献的善举经媒体大力宣传后为更多的人所了解,这就从根本上使这一善举失去了默默无闻的特性。既然如此,这一命题就无从谈起了。再者,默默无闻的善举一旦被媒体大力宣传,当事人必然会受到社会的肯定与赞赏,而这就是社会对他的回报,既然他从社会得到了回报,怎么还可以说是无私奉献呢?由此可见,默默无闻、无私奉献的德行注定不可能成为社会的道德精神。

简答题答案参考后面解析

参考答案:

●参考解析

逐句解析

第2段第1句:一种德行必须借助大众媒体的传播,让大家受其感染,并化为自觉意识,然后才能成为社会的道德精神。这句话有问题。这句话是后面无私奉献不可能成为社会道德精神的前提论据,属于“论据不成立”谬误。一种德行未必必须借助大众媒体,例如老百姓口口相传、学校教育、父母言传身教都是可以的,该前提不必然成立。

第2段第2句:但是,无私奉献的精神所赖以存在的行为特点是不事张扬、不为人知。第3句:既然如此,它就得不到传播,也就不可能成为社会的道德精神。第2句不必质疑,应该放过。但是第2句推不出第3句。虽然无私奉献不事张扬,但未必就得不到传播,此处属于“推不出”谬误。

第3段:退一步讲,默默无闻,无私奉献的善举经媒体大力宣传后为更多的人所了解,这就从根本上使这一善举失去了默默无闻的特性。此处明显有“自相矛盾”谬误。第2段原句说“得不到宣传”,第3段原句说“经媒体大力宣传”,两者自相矛盾。考生可能问:“这句话是否属于让步句?”田然解答:本句不认定为让步句。因为本句用的是陈述句,是陈述事实,作者认为事实上就是会传播。如果原题加上“倘若”、“假如”、“即使”字眼,则可认定为让步句,不算自相矛盾,可以不予分析。例如原题改为:“退一步讲,假若默默无闻,无私奉献的善举经媒体大力宣传后为更多的人所了解,这就从根本上使这一善举失去了默默无闻的特性”。细心的考生可以对比2015年真题:“退一步说,即使出现了真正的生产过剩,市场本身也会进行自动调节”。当年这道题就是因为有“即使”两字,是一种假设,不是一种事实,故算作让步句,不是自相矛盾。本题作者相当于在陈述客观事实了,因此自相矛盾。

第4段:默默无闻的善举一旦被媒体大力宣传,当事人必然会受到社会的肯定与赞赏,而这就是社会对他的回报,既然他从社会得到了回报,怎么还可以说是无私奉献呢?这段话有两处“混淆概念”谬误。一是社会的肯定与赞赏是否等同于社会对他的回报,这值得商榷,两者不完全等价。二是原文对无私奉献理解有误。无私是主观上不求回报,未必是客观上得不到回报。即当事人只要是原本不求回报,就是无私。即使后来得到意外的回报,还是无私行为,因为他做这件事的当时没图这个回报。我们以图不图回报作为有私还是无私,而非事后得没得到回报。例如湖北顺丰小哥见义勇为跳水救人,事后得到奖状、奖金等诸多奖励,类似于回报,但那他就不算无私了吗?当然不是。那些是事后的,他救人之时并不知道,而且他也不是为了这些才做的。以上主要是四点谬误,最后一处混淆概念严格地说亦可算作两处。

参考范文

无私奉献未必不能成为社会道德精神

原文通过一系列分析,试图证明“无私奉献不能成为社会道德精神”的结论。但该论证本身存在多处缺陷或漏洞,分析如下:

首先,原文认为“一种德行必须借助大众媒体的传播才能成为社会的道德精神”。该标准并不恰当,大众媒体的传播并非必须条件。有些德行通过口口相传、学校教育、言传身教等方式,同样可以成为社会道德精神。因此,该论据不成立,不能成为判定“无私奉献”是否为社会道德精神的标准。

其次,虽然无私奉献的行为特点是不事张扬,但其未必就得不到传播。无私奉献者虽然本人未必会对外声张,但受益人、公众、媒体等均有可能将无私奉献的善举加以传播。因此,这样的行为未必就得不到传播。

再次,原文先说“无私奉献的行为得不到传播”,后又转而再说“无私奉献的善举经媒体大力宣传后”,两句陈述明显自相矛盾。如果作者认为该行为“得不到传播”,那又怎能同时认定“该行为得到了传播”呢?

最后,关于无私奉献者是否得到了回报,原文的论证有待商榷。首先,社会的肯定与赞赏是否就可算作无私奉献者得到了回报?这两者不宜简单等价。其次,原文混淆了无私奉献概念。无私奉献是行为人从动机上不图回报、行为的发起不以回报为目的,而非必须事后得不到任何回报。

综上所述,原文推断结论的过程颇显草率,缺乏严谨有效的推理,判断结论的论证过程尚不足以令人信服。

在线 客服

相关内容

相关标签